工业除湿机生产厂家

行业新闻
矿井安全除湿降温通风器的制作方法
栏目:行业新闻 时间:2023-06-18 18:16:36

  本实用新型涉及除湿降温通风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矿井安全除湿降温通风器。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的矿井深度都在千米以下,较深的矿井里温度不仅高而且空气潮湿,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较差,给工作人员的工作带来不便,因此需要对矿井内进行通风、降温,保证工作人员正常工作。

  当对矿井里进行降温通风时,首先将空气中的细小颗粒物进行过滤清除,传统的除湿降温通风器不便于对过滤网进行更换,长时间使用过滤网被堵塞,无法进行正常的通风工作,其次,传统的的除湿降温通风器不能扩大除湿降温的面积,除湿降温效果差,若增加降温设备,则需要耗费较大的资金,因此我们设计了矿井安全除湿降温通风器来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不便于对过滤网进行更换和降温除湿面积小、效果差的问题,而提出的矿井安全除湿降温通风器,其不仅便于对过滤网进行更换,保证通风工作的正常进行,也可以增大除湿降温的面积,提高除湿降温通风器的除湿降温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矿井安全除湿降温通风器,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端设有凹槽,所述底座上设有两个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的上端共同固定有通气管,所述通气管内设有通气腔,所述通气管的侧壁贯穿设有第一降温机构,所述通气腔的内侧壁设有过滤机构,所述通气管的底部设有第二降温机构,所述通气管的两端均设有风机,所述通气管的底部侧壁贯穿两个漏斗。

  优选地,所述第一降温机构包括固定在通气管上端的制冷机,所述制冷机的下端设有两个盘管,两个所述盘管贯穿通气管的上端侧壁并延伸至通气腔内。

  优选地,所述过滤机构包括固定在通气腔侧壁上的第一环形块和第二环形块,所述第二环形块的侧壁设有过滤网,所述第一环形块与第二环形块通过多个连接机构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机构包括固定在第二环形块上的限位块,所述第一环形块的侧壁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块延伸至限位槽内并与其侧壁滑动连接,所述限位槽的侧壁设有卡槽,所述限位块内设有中空腔,所述中空腔内滑动连接有滑动板,所述滑动板与中空腔的内侧壁之间设有多个弹簧,所述滑动板远离弹簧的一端侧壁固定连接有卡块,所述卡块贯穿限位块的侧壁并与其侧壁滑动连接,所述卡块延伸至卡槽内,所述限位块的侧壁设有T型槽,所述T型槽内滑动连接有T型块,所述T型块的侧壁设有把手,所述T型块的侧壁设有拉绳,所述拉绳贯穿限位块的侧壁并延伸至中空腔内,所述拉绳与滑动板的侧壁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降温机构包括与通气管底部相抵的水箱,所述水箱的上端设有开口,所述支撑板的侧壁设有水泵,所述水泵的进水端与水箱相互连通,两个所述支撑板相对的侧壁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水管,两个所述第一水管之间连接有多个第二水管,所述第一水管与多个第二水管相互连通,所述水泵的出水端与同侧的第一水管相互连通,另一个所述第一水管与水箱通过L型管相互连通。

  优选地,所述通气腔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环形板,所述环形板的侧壁设有多个通孔。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为:

  1、在卡槽、卡块、拉绳、中空腔、滑动板、弹簧、T型块、T型槽的作用下,通过把手移动T型块,在拉绳的作用下,可以将卡块移出卡槽,进而可以实现对第一环形块的拆卸,便于对过滤网的更换,保证通风工作正常进行。

  2、在第一水管、第二水管、L型管、水泵、水箱、制冷机、盘管的作用下,水箱内设有一定的冷水,水泵工作将水箱内的水输送至第一水管和第二水管内,第一水管和第二水管中水的流动至水箱内,由于水温较低,第一水管和第二水管可以对周围的环境进行除湿降温。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不仅便于对过滤网进行更换,保证通风工作的正常进行,也可以增大除湿降温的面积,提高除湿降温通风器的除湿降温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矿井安全除湿降温通风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矿井安全除湿降温通风器中过滤机构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A处结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矿井安全除湿降温通风器中第一水管和第二水管的连接示意图。

  图中:1底座、2支撑板、3通气管、4风机、5制冷机、6盘管、7第一环形块、8过滤网、9第一水管、10水箱、11水泵、12第二水管、13L型管、14环形板、15限位块、16限位槽、17卡块、18卡槽、19滑动板、20弹簧、21T型块、22拉绳、23中空腔、24第二环形块、25T型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4,矿井安全除湿降温通风器,包括底座1,底座1的上端设有凹槽,底座1上设有两个支撑板2,两个支撑板2的上端共同固定有通气管3,通气管3内设有通气腔,通气管3的侧壁贯穿设有第一降温机构,第一降温机构包括固定在通气管3上端的制冷机5,制冷机5的下端设有两个盘管6,两个盘管6贯穿通气管3的上端侧壁并延伸至通气腔内,制冷机5的工作使得两个盘管6的温度降低,进而可以将通气管3内的空气进行降温,空气中含有水蒸气遇冷液化,实现对空气的除湿,通气腔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环形板14,环形板14的侧壁设有多个通孔,可以减慢空气在通气腔内流动速度,进而可以更有效地除去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除湿的效果。

  通气腔的内侧壁设有过滤机构,过滤机构包括固定在通气腔侧壁上的第一环形块7和第二环形块24,第二环形块24的侧壁设有过滤网8,第一环形块7与第二环形块24通过多个连接机构相连接,连接机构包括固定在第二环形块24上的限位块15,第一环形块7的侧壁设有限位槽16,限位块15延伸至限位槽16内并与其侧壁滑动连接,限位槽16的侧壁设有卡槽18,限位块15内设有中空腔23,中空腔23内滑动连接有滑动板19,滑动板19与中空腔23的内侧壁之间设有多个弹簧20,滑动板19远离弹簧20的一端侧壁固定连接有卡块17,卡块17贯穿限位块15的侧壁并与其侧壁滑动连接,卡块17延伸至卡槽18内,限位块15的侧壁设有T型槽25,T型槽25内滑动连接有T型块21,T型块21的侧壁设有把手,T型块21的侧壁设有拉绳22,拉绳22贯穿限位块15的侧壁并延伸至中空腔23内,拉绳22与滑动板19的侧壁固定连接,拉动把手,T型块21在T型槽25内滑动,在拉绳22的作用下,可以将滑动板19在中空腔23内滑动,使得卡块17脱离卡槽18,进而可以将第二环形块24拆卸,实现对过滤网8的更换。

  通气管3的底部设有第二降温机构,通气管3的两端均设有风机4,通气管3的底部侧壁贯穿两个漏斗,第二降温机构包括与通气管3底部相抵的水箱10,水箱10的上端设有开口,支撑板2的侧壁设有水泵11,水泵11的进水端与水箱10相互连通,两个支撑板2相对的侧壁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水管9,两个第一水管9之间连接有多个第二水管12,第一水管9与多个第二水管12相互连通,水泵11的出水端与同侧的第一水管9相互连通,另一个第一水管9与水箱10通过L型管13相互连通,盘管6上液化的水滴落至通气管3的底部,水通过漏斗流动至水箱10内,第一水管9和第二水管12均为不锈钢材质,由于水箱10内设有一定的冷水,水泵11工作将水箱内的水输送至第一水管9和第二水管12内,第一水管9和第二水管12中的冷水通过L型管13流动至水箱10内,由于水温较低,第一水管9和第二水管12扩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以对周围的环境进行除湿降温。

  本实用新型中,当需要对矿井内的环境进行除湿降温通风时,启动两个风机4和制冷机5,两个风机4同向转动,其中一个风机4的转动,可以将矿井里的空气输送至通气腔内,空气通过过滤网8,实现对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进行过滤,过滤后的空气接触到制冷后的盘管6,由于空气温度高、潮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实现对空气进行降温和除湿,由于环形板14设有多个通孔,进而降低空气在通气腔内的流动速度,进而可以有效的对空气进行降温除湿,空气通过环形板14上的通孔,再次接触另一个盘管6,再次对空气进行除湿降温,在另一个风机4的作用下,实现对空气的排出,进而可以实现对矿井内的空气进行除湿、降温和通风。

  盘管6液化的水滴落至通气管3的底部,通过漏斗流动至水箱10内,由于水箱10内设有冷水,水泵11的工作实现将水箱10内的冷水输送至第一水管9和第二水管12,第一水管9和第二水管12冷水通过L型管13流动至水箱10内,盘管6散发的冷气通过漏斗可以对水箱10的冷水进行降温,以此形成循环体,冷水通过第一水管9和第二水管12时,空气接触到第一水管9和第二水管12液化,进而可以扩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以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除去空气中的水蒸气。

  当需要对过滤网8进行更换时,拉动两个把手,进而可以带动T型块21的移动,在拉绳22的作用下,可以拉动滑动板19在中空腔23内移动,进而可以将卡块17移出卡槽18,实现对第二环形块24的拆卸,实现对过滤网8的更换。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改@)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