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除湿机生产厂家

企业新闻
仓库温度湿度控制措施_仓库温度的控制要求
栏目:企业新闻 时间:2023-03-02 11:15:03

  仓库的温度和湿度对储存物品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采取措施,创造适合物品安全储存保管的温湿度条件,就成为仓储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仓库温度的控制要求?这儿中国物通网小编为大家讲一讲!

  仓库温度的控制要求

  仓库温度和湿度的控制、调节主要从以下两个基础工作进行:

  1、观测和掌握仓库内外温湿度的变化规律,为控制和调节仓库内温湿度提供依据、

  2、为了观测和掌握仓库内外的温湿度及其变化情况,需要配置一些气象设施和测量温度和湿度的仪器,建立一定的观测和报告制度以及措施,仪器的使用和维护保养制度、企业可以制定一些仓库内外温湿度的观察和记录制度、气象报告制度、各种气象设施和温湿度仪器的使用和维护、保养制度等、

  如何监控仓库内外温度

  1、仓库外

  我们测定空气温湿度通常使用的仪器是干湿球温度表、为避免阳光,雨水,灰尘的侵袭,我们一般是将设置在库外的干湿球温度表放在百叶箱内、百叶箱中温度表的球部离地面高度为2米,百叶箱的门应朝北安放,防止观察时受阳光直接照射;箱内要保持清洁,不放任何杂物,防止造成空气不流通、

  2、仓库内

  在库内,干湿表应安置在空气流通,不受阳光照射的地方,但是不能挂在墙上,挂置的高度一般与人眼平,约1、5米、每日必须定时对仓库内的温湿度进行观测记录,一般在上午8-10时,下午2-4时各观测一次、记录数据要妥善保存,定期分析,找出规律,以便掌握商品保管的主动权、

  测定仓库内外的温湿度之后,就应该因地制宜进行温湿度的调控、为了维护仓储品的品质完好,创造适宜于商品储存的环境,当库内温湿度适宜物品储存时,就要采取措施防止库外气候对库内的不利影响、当库内温湿度不适宜物品储存时,就要及时采取有效措调节库内的温湿度、实践证明,只有采用密封,通风与吸嘲相结合的办法,才能行之有效地控制和调节库内温湿度、

  如何控制仓库的温度

  1、采取通风措施进行降温

  通风降温是根据空气自然流动的规律,有计划地使库内外空气互相流通交换,以达到调节库内空气温湿度的目的,这也是库内降温经常使用的方法、

  在采用通风降温时,必须符合这两个条件:库外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一定不能库内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高;库外气温高于库内气温,库外**湿度低于库内**湿度

  2、采用密封的技术措施保持库内温湿度

  密封是保持仓储物品所需的温湿度条件的一种技术措施,主要分为封库和封垛、一般的情况下,对物品流动不太频繁的库房可采取整库封闭,对物品出入较为频繁的库房,不能封库,应该采取封垛的措施、一般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封库、封垛:

  a、关闭库房所有的门、窗和通风孔,并将缝隙用胶条或者纸涂上树脂之后进行封堵、

  b、用5厘米宽和2、5厘米厚的泡沫塑料条,刷上树脂后粘贴于门框四周,再在门的四边刻上槽,将胶管刷胶水按入槽内,使门关好后胶管正好压在泡沫塑料中间、

  c、库房大门上只留一个小门可供一人进出即可,以减少湿空气流动进入库内、

  d、利用塑料薄膜将货架全部遮盖包围直到地面,以隔绝或减少湿气和物品的接触等、

  3、使用吸嘲的办法降低库内湿度

  在梅雨季节或阴雨天,由于库内湿度过高,不适宜商品保管,而且库外湿度也很大,不适合进行通风散潮时,可以在密封库内用吸潮的办法降低库内湿度、

  a、吸湿剂是一种降湿的辅助办法,它利用吸湿剂吸收空气中小气,从而达到降湿的效果、常用的吸湿剂有生石灰、*化钙、硅酸等、

  其中生石灰吸湿性较强,吸湿速度也较快,每升吸水量为0、2-0、25千克,5-7天就可以达到较高的吸水量、*化钙是一种白色、多孔、有苦咸味的强电解质盐类,它主要有含水*化钙

  ,无水*化钙和蜂窝*化钙三种、其中无水*化钙每千克吸水量为1-1、2千克,含水*化钙每千克吸水量为0、7-0、8千克、硅酸,又称为砾酸、硅酸凝胶、硅胶,属于白色多孔为状颗粒,其吸湿作用与*化钙相似,而且可以反复使用、

  b、仓库普遍使用吸湿机得吸潮方法,即采用吸湿机把库内的湿空气通过抽风机,吸入吸湿机冷却器内,使它凝结为水而排出、储存棉布,针棉织品,贵重百货,医药,仪器,电工器材和烟糖类的仓库一般都是使用吸湿机进行仓库吸潮来调节仓库的温湿度、

  以上就是仓库温度的控制要求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仓库管理。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中国物通网,了解更多仓库管理的相关知识。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改@)

本文标签: